論語 鄉黨第十 第3章-2

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覆命,曰:「賓不顧矣。」 
<白話>
(賓客來了),快步向前,端正虔恭像鳥張著翅膀的樣子。賓客走了,必回報國君:「賓客走了不再回頭了。」
<文義>
1. 趨進:趨走疾速、快步向前。
2. 翼如:如鳥舒翼。雖然趨走疾速,但身體端直恭敬,所以說「翼如」。
3. 賓不顧:賓客不回頭了。

<思惟提綱>
1. 孔子迎向賓客的威儀為何?
2. 當賓客離開後,夫子會做什麼?
3. 夫子迎向賓客的“趨進”、夫子在賓退的“必覆命”,正呼應《弟子規》的哪個教誡?
4. 夫子在賓退之後,為何不說“客人已經走了”,卻要說“客人不再回來了”?
5. 從本章夫子擔任擯職的行儀,展現“事君盡禮,事君以忠”的聖人氣象!仰望之餘,我們是不是應當反躬自省,反覆地揣摩學習之?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弟子規.出則弟》:「進必趨,退必遲。」
2. 朱熹《四書集注.論語》:「趨進,翼如也。『疾趨而進,張拱端好,如鳥舒翼。』」
3.《弟子規.入則孝》:「出必告,反必面。」
4.《論語.八佾.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5.《論語.八佾.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
    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6.《中庸.第一章》:「喜怒哀樂之未發,發而皆中節。」
7. 朱熹《四書集注.論語》:「盛德之至,動容周旋,自中乎禮耳。學者欲潛心
   於聖人,宜於此求焉。」

二、重點摘記
(原文)
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覆命,曰:「賓不顧矣。」

(一) 趨進,翼如也。
1.趨進,翼如也。這一句是承接前一句“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還是在講孔子作為擯官,在正式接待中表現出來的狀態。
2.在傳辭的時候,可能有前行的時候,“趨”就是快步向前。《弟子規》上講,“進必趨,退必遲。”
3.這裡的“翼如也”,《朱熹集注》解釋為:“張拱端好,如鳥舒翼。”就是拱著手,衣服端起,快速行進的狀態,就像那個鳥展翅滑翔的那種感覺,非常地莊重飄逸,非常地莊重莊嚴,真是“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4.從這裡可以感受到孔老夫子的威儀,展現了國家的形象和氣魄。

(二) 趨賓退,必覆命,曰:“賓不顧矣。”
1.就是到迎賓儀式完成了,送客之後,孔子必定會回到自己的君主那裡,向君主回報,說:“賓客已經走了,不再回頭了。”
2.正如《弟子規》上面說:“出必告,反必面”。在家裡,對父母是如此;你到外面做事,為政,對待領導也一樣。乃至於你為政到很高的位置,就像孔子參與國禮,直接為國君服務了,君臣之間他也是有一個“反必面”。
3.覆命,是為了讓國君放心,不再為此事牽掛。
4.這些《弟子規》裡的行為要求,其實都是出自于《周禮》。

(三)為何要回報說:“賓客不再回來了。”?
1.孔子覆命國君的時侯,這個表達方式也很特別,他說:“賓不顧矣。”
2.一般來講,我們送完賓客,通常地回復可能就是“客人已經走了。”但是他沒說客人已經走了,卻說賓客不再回來了。為什麼這樣回答呢?
3.看起來意思差不多,其實仔細去體會,你會發現別有意涵。我們可以想想,一般情況其實我們很難確定客人是不是不再回頭了。
4.想想我們現在出個門,常常到了樓下,會發現忘記什麼東西帶了,或者什麼事情沒有交待好,要麼折返回去,要麼打個電話交待一下。況且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那個時代送別國君這麼隆重的禮儀,當時呢車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諸侯國之間的距離呢,少則要走好幾天,多則要幾個月。
5.孔子他能決斷地回復君命說:“對方不再回來了。”絕對不是隨口之言,他一定是做了周到細緻的安排之後,才能對國君作如此的回復。
6.可見呢,孔子對於國君託付的這個使命是何其的莊重恭敬,從前期的準備到正行的嚴謹,到圓滿的善後,都認真到了細緻入微的程度,真正是做到了“事君盡禮,事君以忠”。
7.所以孔子也慨歎:“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就是孔子有的時候做得很到位,但是別人呢,會以為他是獻媚討好國君。

(四)反觀自身的行事作風
1.其實國君遇到這樣一個臣子,或者領導遇到這樣一位下屬,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想想我們又何嘗不期待出現這樣的一位下屬呢?可是我們常常是雙重標準,我們既期待出現這樣一位謙卑恭敬的下屬,可是很奇怪的是,當我們處於下位的時候,我們卻又偏偏不願意做這樣的下屬。
2.我們平時完成一項工作任務之後,可能也會向領導去回覆報告。學習本章的時候,我也回顧了一下,自己曾經回復領導的狀態,發現要麼是不太能做到及時回覆;即使有時候能回覆呢,也不能做到非常地重視,或者非常認真細緻地做好善後,多數是草草地彙報了事。
3.如果某一項工作感覺自己完成得非常不錯的時候呢,則可能會重重地彙報一下,但是檢查自己的動機會發現,其實是有一點表功,或者邀功的心態。希望得到領導的認可啊,甚至更明確地希望得到領導的獎勵。

(五)若學夫子凡事恭敬,將會事半功倍
1.很多人也許會覺得孔子是聖人,自然能做到事事依禮而行;而我們是普通人,很難做到,況且現在人講究效率,做事不需要那麼較真。
2.這裡我想到我尊敬的一位老師,他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他對待任何一件事情,就像孔老夫子一樣,他真的是可以做到認真到細微的程度,別人認為不可能做的事情,他樣樣都能做成功。
3.他就是示範給我們這些學生和弟子看,真的有人可以把一件事做到敬的程度,恭敬的程度,而且這樣做結果並不壞,並不會影響效率,反而常常是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結攝
到這裡,本章全部的意涵我們基本清楚了。
1.這一章講的是孔子接受魯國國君的認命,擔任擯職,代表國君接待貴賓的某一次經歷。
2.非常難得的是,孔門弟子,非常完整且細緻地再現了從前到後的整個過程。從接待前,孔子接到召令時的神色變化,步履變化;到接待進行時,端莊恭敬的狀態;再到接待任務完成以後,令國君無所掛礙的覆命。孔子的神態、步履、著裝、身形,真是栩栩在現,恭敬又不失飄逸,細緻又不失從容大方。
3.正如《中庸》裡講:“喜怒哀樂之未發,發而皆中節。”展現了聖人氣象,無限地仰望。本章真的是很值得我們反覆地去揣摩學習。
4.正如朱熹《集注》引用尹氏的評價,說:“盛德之至,動容周旋,自中乎禮耳。學者欲潛心於聖人,宜於此求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