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罕第九》第22章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白話>
孔子說:「後來的這些年輕人不可以輕視啊,怎能肯定他們的成就就一定不如我們現在這些人呢?不過,人如果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聽說他有什麼成就,那也就沒有什麼可敬畏的了!」
<文義>
1.後生可畏:後生,指年少者,因其來日方長,前途無限,故可畏。
2.今:「我今師徒」即是「我們」。
3.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大戴禮說:「三十四十之間而無藝,即無藝矣。五十而不以善聞,則不聞矣。」
〜三十要學,三十而壯,四十而強,還沒有對社會有利益的事,
到了五十而無善可聞,那再幹好事的機會便少了。
<思惟提綱>
1. 為什麼後來的這些年輕人不可以輕視呢?
2. 為什麼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聽說他有所成就,
那大概就沒有什麼可敬畏的了?
3.中年以後的人就沒希望了嗎?如果肯努力,難道會沒有成就嗎?
4.年輕本身就是無價之寶。要如何發揮這個無價之寶的價值呢?
<義理解釋> 兩段 共5分15秒 講師: 趙軍老師
一. 引用經文
《論語˙里仁˙6》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二. 重點摘記
(原文)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第一段 2分14秒
(消文)
孔子說:“後來的這些年輕人不可以輕視啊,怎能肯定他們的成就就一定不如我們現在這些人呢?不過,人如果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聽說他有什麼成就,那也就沒有什麼可敬畏的了!”
(一)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1. 年輕是無價之寶
這是孔子策勵學者的話。我們先看第一句,“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年輕人的學習剛剛起步,談不到有什麼成就,然而他們年富力強、朝氣蓬勃、記憶力好、思維敏捷,如果肯假以時日,勤奮地問學的話,前途豈可限量。所以,年輕本身就是無價之寶。
2. 要珍惜無價之寶
無價之寶,能夠帶給人無限希望。有無限希望的人,應該有無限的喜悅,心懷惆悵,是因為不認得自家寶貝。已經擁有了無價之寶,不僅要高興,更要珍惜,千萬不要用無價之寶換糖吃。也就是說,不要把這個身體全用來換取物質享受。
3. 發揮無價之寶的價值
無價之寶,應該發揮他應有的價值。要用他來成聖成賢,聖賢的高超境界,是物質享受所不能相提並論的。要發揮這個無價之寶的價值,需要有正確的方法,使用不當,也徒勞無功,所以還需要學習。年輕而又肯學,那就絕對是後生可畏了。
接著聽下一段哦〜 接著聽下一段哦〜 接著聽下一段哦〜
第二段 3分01秒
(二)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解釋
這是說,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聽說他有所成就,那大概就沒有什麼可敬畏的了,是說也不會有太大的進步了。
2. 為何“不足畏也已”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因為一般人年紀大了,不僅身體衰退,精神頭也不如從前,要讀,要背,要思考,要參學,都越來越吃力,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甚至心力也提不起來。多數會安於現狀,平庸度日,把剩下的歲月打發過去,這輩子就結束了。
3. 中年以後就沒希望了嗎?
照這樣說起來,豈不是中年以後的人就沒希望了嗎?
其實不然。雖然體能有盛衰,但心靈無老幼。
精神雖然會受到身體狀況的影響,但是也並非絕對受制於身體。
心靈經過引導和訓練,能在很大程度上超越身體的影響。
況且,年少有年少的優勢,年長也有年長的優勢。
例如,閱歷廣泛,經驗豐富,情緒穩定,思想成熟,對人生的升沉、榮辱看得比較透徹,這些都是年輕人所缺乏的精神財富。
在這些基礎之上,如果轉而向道的話,也未嘗不可以大有心得。有心得就是有成就,道德成就本來就不在外面,而是在心上。
4.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孔子為什麼說到了四、五十還沒成就,就沒希望了呢?
那是在講一般情況。
有心人聽到這句話,應當視為激勵之意,要更加發奮圖強。
如果肯努力,難道會沒有成就嗎?
何況學道既然是在練心頭的功夫,前一念錯,後一念改,這就是修行。
所謂成就,正體現在這念念之間。誰又不能有下至一念的成就呢?
孔子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不能在一天之內致力於仁的人,尚且找不到。《論語˙里仁˙6》
何況不能在一念之間克己復禮的人呢?
所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後生固然可畏,雖四十、五十,又何嘗不可畏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