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2-2. 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 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白話>
2-1. 仲弓做了季氏家的總宰,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先責成手下負責具體
事務的官吏,讓他們各負其責,赦免他們的小過錯,選拔賢才來任職。」
2-2. 仲弓又問:“怎樣知道是賢才而把他們選拔出來呢?”孔子說:
“選拔你所知道的,至於你不知道的賢才,別人難道還會埋沒他們嗎?”
<文義>
1、焉知賢才而舉之—如何能知道誰是賢才,而提拔他呢?
賢才往往不會自己推薦自己,都是多方察訪才知道,誠心邀請才會得到的。
2、舉爾所知—先提拔你所能知道的。
當你提拔一個人的時候,大家就會知道你喜歡怎麼樣的人了。
你提拔的人是賢良的人,眾人就會將賢良的人推薦給你;如果你提拔的人是個不良的人,眾人就會將不良的人推薦給你。
3、爾所不知,人其舍之 — 你所不知道,而別人知道的賢人,還會捨棄他而不推薦給你嗎?從身邊你所知道的賢人先推薦出來,讓人知道你要的是怎樣的人,遠方你所不知道的賢人,自然會被推薦出來。
<思惟提綱>
1. 孔子對為政原則做了那三個提點?
2. 怎麼樣才能夠讓百姓(或下位)能夠信服這個主政者(或上位)呢?
3. 第一章孔子提出為政有那兩個原則?
4. 本章孔子為政的原則比較具體,集中在哪一個部分的討論?
<義理解釋>講師 : /蔡忠道老師/ 6’00”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論語 •為政.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 《出師表》“親賢臣而遠小人”。
二、重點摘記
(一) 孔子對為政原則做了三個提點
孔子對於德行科的仲弓,一位才能德行兼具的弟子,在公共事務場域希望實現理想的弟子,問到為政原則的時候,做了三個提點。這三個提點我們看起來其實都跟人有關係,
1.第一個就是對人事的一種安排,或者是在跟部屬互動的過程中要以身作則;
2.第二個對部屬的過錯的要能夠赦免他;
3.第三個就是舉用更多的有德有才的人一起為國家服務。
4.這三個跟人之間的互動,其實最後的根結都是自己的學習。
(1)比如說第一個對事情應該身先士卒,即是自己德行的學習;
(2)赦小過,是自己心量的學習;
(3)舉賢才,就牽涉到知人用人的學習。所以,孔子的提點我覺得是非常地精彩,也非常地全面。
(二). “焉知賢才而舉之?”
仲弓接著就問:“焉知賢才而舉之?”所以仲弓在這三個孔子的提示裡面,特別關注最後一個,也就是說,我怎麼知道天下的賢才而能夠遍舉之呢?能夠一一舉用賢才呢?
(三).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1.孔子的回答就非常有智慧,叫“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字面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先舉用你知道的賢才,你所看不到、
不理解的或者不清楚的賢才,別人會幫你舉用出來。
2.這裡其實就有那個“先”的意思,舉賢才其實也要先有司,尤其你作為
一個總宰,群臣之首,如果能夠身先士卒舉用賢才,自然有一種帶動的作用。
3.這個讓我想到燕昭王希望能夠舉用賢才,有個謀臣叫郭淮,就用了“千金市骨”這樣一個比喻,用千金去買這個千里馬的骸骨,如果這個消息一傳播出去,國君居然願意用千金去買千里馬的骸骨,那你要求千里馬,自然能夠不求而至,人家自然通通要把千里馬送給你。
4.舉用賢才其實也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上位者舉用賢才,能夠帶動推舉人才
的一個風氣。
(四). 舉用賢才,百姓就能夠信服你
在〈為政篇〉裡面魯哀公問政,他問到了一個問題:“何為則民服?”怎麼樣才能夠讓百姓能夠信服這個主政者呢?孔子的回答就是:“舉直錯諸枉,則民服”,也是一樣,舉用賢才,百姓就能夠信服你。
(五) 舉用賢才還有不可思議功效
1.〈顏淵篇〉裡面樊遲跟孔子談到何為“知”,孔子回答是“知人”。這個知人,
孔子進一步的解釋叫:“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也就是舉用賢才還有
很多不可思議的一個功效。
2.一個就是可以讓在下位者能夠信服,或者百姓能夠信服;
3.另外一個可以帶動整個政治風氣的良善,能使枉者直,就是邪曲的人也會能夠
透過在上位者舉用賢才而能夠遠離邪曲,然後趨向正直。
4.最基本還可以做到遠小人,叫作“親賢臣而遠小人”。所以子夏對於孔子那個“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就從這個角度去解釋。
(六). 賢才對為政來說是關鍵
1. 我們可以看到歷來政治清明的時代或者是一個盛世都是賢才輩出的時代。
漢唐盛世都是如此。所以舉賢才這件事情,對為政來說其實非常關鍵。
2. 所以仲弓接著問的問題就是從這個角度去問。孔子的回答也非常有智慧,而且把前面“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三個為政的重點再統攝進來,就是“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
(七)總結
1. 第一章跟第二章,我們看到子路問政,孔子主要是一個為政的原則,提出先跟勞這兩個原則。
2.仲弓作為季氏宰,問孔子為政的原則,孔子的討論就比較具體一點,然後整個集中在跟部屬之間互動,尤其是舉用賢才這件事情,還有身先士卒這個事情。
3.所以第一章跟第二章有所承繼,都談“先”的問題,也有所開展。
4.第一章談的是比較原則性的,第二章談的是比較具體作為,集中在舉賢才的一個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