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路十三 第6章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白話>

孔子說: 「領導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該怎麼做;自身的行為不端正,即使有命令也沒有人聽從。」

<文義>

令:教令。

<思惟提綱>

1.論語中,有不同身份的人向孔子問政,從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發現有一個共同點,孔子特別重視什麼?

2.孔子為什麼要求為政者要「身正」呢? 

3.「其身正」這麼重要,內涵是甚麼?如何達成?

4. 「其身不正」有何過患?

5. 透過學習, 請思惟「其身正」在生活中如何落實 ?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論語.顏淵.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
   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2.錢穆《論語新解》:顏淵篇:「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本篇下章又云:「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皆與本章同義。或說:此義蓋孔子屢言之,故門弟子亦不憚煩而屢記之。

3.《論語.顏淵.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
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4.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論語•子路.13》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6.《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7.《論語•學而.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8.《論語•學而.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9.《論語•鄉黨.8》:「割不正,不食。」

10.《論語•鄉黨.9》:「席不正,不坐。」

二、重點摘記

(第6章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解釋文意】

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麼,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一)向孔子問政的有兩類人

忠道老師在《子路篇》第一章節講到,《子路》一篇是圍繞著 “為政”展開。論語中,向孔子“問政”的人不少,大致可分兩類:

一是孔子弟子,這是準備從政的人,例如子貢問政,子張問政,子路問政。

二是當權之人,這是正在執政的人,例如齊景公問政,季康子問政,葉公問政。

(二) 孔子對問政的回答,特別重視“正”

1.因為“問政”的主體不同,孔子的回答也各自有別,但有
一個共同點,孔子特別重視“正”。

2.無論是教子路“為政者必先正名”,還是回答季康子:“政  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都是以“先 之勞之”要求。

3.一個為政者必須以身作則,從正心、正身、正言、正行上下功夫。

(三) 孔子為什麼要求為政者要“身正”?

1.錢穆先生說:“此義蓋孔子屢言之,故門弟子亦不憚煩而屢記之。”孔子為什麼屢次要求為政者“身正”呢?

2.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了解。

其一,為政者作風正派,一身正氣,下屬也會上行下效。

其二,為政者從我做起,以身作則,才能以德服眾,樹立
好風氣,才有資格與底氣對下屬提出嚴格的要求。

3.這樣才能政清弊革,並以政風帶動民風,所謂“子欲善
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4.“其身正”,如果為政者有好的官德和官風,就會影響普通老百姓,從形成好的民德、民風;“其身不正”,官德敗壞、官風不正的話,就會導致民德滑坡、民風敗落。

(四) 身正的內涵是什麼?如何達成?

有人問“身正”這麼重要,其內涵的標準是什麼,如何達成呢?

1.《大學》裡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就
是正身,格是正的意思。

2.格物,蕅益大師說:“物是指宇宙萬物,宇宙萬物都要
  正,就叫格物。”修身就是要做到誠意正心,從根本下手,
  以修身為本,就無往不利。

3.後面第十三章還會學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自己身正了,為政有什麼難的?為政者自己一身正了,做世間的表率,天下就自然正了。

4.古話也說:“物以'正品'為珍貴,人以'正直'為崇高,
心以'正大'為光明,行以'正道'為高尚。”正大光明、
一身正氣歷來被世人所讚譽。

(五) 其身正的現代模範

1. 楊善洲

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獲獎者楊善洲說過這樣一句話:“做人要頂天立地,站得直、行得正,對得起良心。”
為政者需要的就是這種崇高情懷,在時代激流中擔起重任,在風雲變幻中堅守職責,始終秉持“行得正、坐得端”的人
生格言。

2. 焦裕祿、楊善洲、高德榮

從焦裕祿、楊善洲、高德榮等勞動模範身上,我們看到“其身正”就是為群眾做好事、做實事,無私奉獻、不圖回報。
就是能走正道、入正途,公正不阿、清正廉潔。就是不貪榮華、不計名利,只求坦坦蕩盪、問心無愧。

(六)“其身不正”難以服人

反之,“其身不正”,上樑不正下樑歪,試想一下,如果一個領導要求屬下勤儉節約、廉潔自律,卻在背後自己偷偷地違背法令、搞特殊,自然不得人心,難以服人。

(七) “其身正”在當下的實際狀況

我們聯繫一下,當下實際看看, 

1.公務員

(1)公務員是國家為政者的代表,必須以身作則、為人表率。現在國家要求公務員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打鐵還須自身硬,繡花要得手綿巧”,強調的就是為政者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身建設。

(2)作為行政機關的幹部就是要“正其身”,因為幹部的一
言一行,不僅代表著個人,而且代表著整個機關的形象。

(3)一個領導幹部要常懷律己之心、常修從政之德、常思貪
欲之害、常棄非份之想,堅持自重、自尊、自勵、自醒,努
力做到慎獨、慎微、慎欲、慎終,達到“身正”的效果,自
然就“擋得住誘惑,耐得住清貧,經得起考驗”。

2.老師

(1)教師在教書育人中,除了言傳,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範行為來教育學生,這就是為人師表,這也是教育學生最好、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2)為人師表主要是強調教師要“身正”,要言行一致:要求學生學習的知識,自己應當精通;要求學生崇尚的行為,自己應當先行之;要求學生反對的行為,自己應當堅決杜絕。

(3)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則告訴我們:“任何章程和任何綱領,任何人為的管理機構,無論他們設想的多麼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身正)在教育事業中的作用”。

(4)因此,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的言傳身教是十分重要的,試問,如果一位教師連自己都不能遵守學校的日常規範,他教的學生又怎麼可能很好地遵守呢?

3.家庭教育

(1)現在很多家庭在學習《弟子規》,一些孩子也會背誦了。但我也看到很多家長依然憂心忡忡,覺得自己的子女很難教,因為孩子們把弟子規來要求家長先做到。

(2)確實,如果做家長沒有做到,如何來要求孩子做到呢?做家長的也學習《弟子規》,並且去厲行,要以身作則做很好的示範,讓子女來效學,這樣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3)喻:媽媽洗腳的身教

記得電視上有條“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媽媽講故事哄兒子睡覺,然後去幫年邁的母親洗腳,那麼仔細,顧不上擦掉臉上的汗水,年幼的兒子看著媽媽的一舉一動…。當媽媽終於安頓好老人,準備休息時,卻看到年幼的兒子端著一盆水,要給媽媽洗腳。

在這裡,媽媽的身教,潛移默化地教育著孩子,比起那
  些家長的“說教”和“棒棍教育”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
  倍。

(七) 總結
 
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大學》裡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2.也許我們不是一個普通人,不是為政者,我們依然要發揚曾參“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不斷地“就有道而正焉”。

3.在工作、學習的各個方面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甚至在生活中隨時注意“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的細節,通過長時薰修,養成浩然正氣,來影響更多的人向至真至善的境界邁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