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顏淵十二 第22、23、24章 複習-2

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智,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24.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貳、 復聽顏淵第十二 第24章義理講解
思惟:【身而為人,人生的全部意義就在於此。】
您認為這個此是指什麼?
 

一、〈義理解說〉講師:9’21
二、重點摘記
(一)念文及說明
1.一起恭誦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說:“君子用文化思想、講習禮樂來和朋友相聚,用朋友來輔助仁德。”
2. 這一章不是講一般人的交朋友,而是君子的交友。儒家的"士"就是志於道的人了,君子就是已經在行仁的路上有些成就,他們的志向更為堅定,精神世界更加喜樂,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對於他成就仁德的目標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二)君子交友的目的
1.所以他們“出交天下士,入讀古人書。”他們會友的方式是以文相會;交友的目的就是為了輔助仁德,這就是很高超的生命境界了。
2.王夫之說:“會會必以文,舍文則無以會友”,就是無文德、無講習君子 就沒有了朋友會面的必要。這和我們現在人交友的想法差距就大了。我們現在的人在一起朋友們今天我請你吃一頓,明天你請我吃一餐。孔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一群人終日待在一起,說話也不符合道義,還愛賣弄小聰明,這樣的人就難以教導了。)
3.有人說:利用朋友輔助仁德,這樣交友的目的性太強了。可是我們想想看,我們不用朋友輔助仁德,又用朋友輔助什麼呢?朋友間的交往,不是幫忙向善,就是幫忙向下。
4.一個人成功失敗與交友的關係就展現在:如果你交正直博學、誠實守信的人做朋友就會輔助自己進步,反過來你和內無真誠、花言巧語又誇誇其談的人做朋友就會損害自己。友善,這也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範疇。
5.現在有的人把朋友看作是關係、圈子、資本,也講付出與回報,這就是功利的朋友觀。孟子說:“友也者,友其德也。”交友不能另有所圖。朋友先是志同道合,朋友出現窘境,可以仗義疏財,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朋友死了,沒有親人,孔子也會為朋友辦理喪事。
6.但是孔子的朋友送給他禮物,除了祭肉,就是像車馬這樣貴重的物品夫子也不會拜受的。朋友有通財之義,但通財絕非交友的目的。這在儒家的友道觀中十分清楚。“以友輔仁”這就是曾子明確提出君子應以仁德作為人際交往的標準,友也是為了輔助仁義而不是消解仁義。所以友情要建立在仁義之心上。
(三)「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內涵
1.君子與朋友相聚的方式是以文會友,什麼是文?張居正說:是《詩》、《書》六藝,劉源淥說,是禮樂、法度、刑政、綱紀。曾子說“或相與讀天下之書,以考聖賢之成法,或相與論古今之事,以識事理之當然”。
2. 可見,這個文裡面有指導行持的修行扼要,學人得透由看得見摸得著的文的學習和切磋,最終通達性與天道。
3.  “以友輔仁”這個觀點當中曾子就把朋友看得非常重要了。真正的好朋友就是在學道的路上可以相互依靠的。
4. “輔” 字,《說文》上說:人頰車也。頰就是面頰的頰,“車之有輔,猶齒之有唇”說我們人的牙齒就像車輪一樣,牙齒咬東西的時候外面得有兩腮的輔助才能吃,沒有兩腮食物就漏掉了。“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就像牙齒和麵頰吃東西時相互依賴一樣,在學道的路上就是朋友與我“相依為仁”。
5. “以文會友”,可以讓我們知見廣博、不偏狹;“以友輔仁”就是把從朋友那得到的正知見,用來檢查自己哪裡正確、哪裡不對。
6. 為什麼要以友伴來輔助仁德?康有為說:“人情孤獨則懶惰,易觀摩則奮歷生(有榜樣,有友伴就容易有動力)。置諸眾正友之中,則寡失德;(在中正的人旁邊,就鮮少失德)置諸多聞人之中,則不寡陋(在多聞的人身邊就不會孤陋);所以輔仁之功,取友為大。”
(四)舉例---古人作法和成果
1.《反身錄》上說:學人如為身心性命,則不可不會友,會則不可無會約。”會約就是大家約好、規劃好相聚的宗旨、方式、程式,然後再相聚會,我覺得這一點很有現實意義,因為一般朋友見面,如果沒有事先規劃約定好程式、宗旨,就容易言不及義。
2.明朝萬曆年間顧憲成先生主持的東林書院他們的會約很有名:他們首先列出要以學習孔子、顏淵、曾參為宗;然後講明四條最重要原則,(1)識性:學以盡性;(2)立志:立聖賢之志;(3)尊經(尊重經典);(4)審機(觀察微細的起心動念)這也是至誠的功夫,這叫飭四要。
3.他們相約破二惑、崇九義、屏九損、等等都在東林會約上先做好約定,之後每年一大會,一月一小會,每會三天,會間會以歌詩,與朋友相聚。
4.明末很多重視氣節的人物和忠難死節的英雄人物都出自東林書院,比如東林六君子,還有李邦華、劉宗周、黃道周等等。
5.黃道周是明末著名學者,通天文、工書善畫,國家危難之時,他自請寡兵北上抗清,很少的軍隊,孤軍深入而後後援不濟被俘,清軍敬重他的為人,派人說降,他嚴詞拒絕,並絕食以示必死之志。就義當天他依舊談笑風生,臨行前咬破手指寫下血書: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這些人物,每一讀到他們的故事,都不禁讓人心形具肅。
(五)總結
1.儒家對於人的安立是三才之一,效法天地,從學而時習開始就強調個人道體生命的成長要和救世濟民的貢獻齊頭並進。顧憲成說:“官封疆,志不在生民(不在老百姓身上);居水邊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無取焉。”
2. 換句話說無論你富可敵國還是隱居鄉野,心裡都不能沒有救世濟民的心念,這也就是仁者愛人。曾子說:“以友而輔仁,過失要賴朋友相規勸,德業也要賴友相勸,取友之善,助我之善,務使吾德之修,因友而益進”。
3.總體來說《論語》的這一篇,從一開始顏淵問仁,夫子給出了「克己復禮」的心法到「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的為政之功,在到個人的不憂不懼,到「仁者愛人、智者知人」的“舉直錯枉”最後又歸結到交友之道“以友輔仁”這都再再表明做人就是得學仁德,學會愛人,立言立功立德全都離不開愛人,身而為人,人生的全部意義就在於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