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路十三 第4章 -1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 曰:「吾不如老圃。」

<白話>
樊遲請教學種五穀的方法。孔子說:「我不及種田的老農夫。」樊遲又請教學種蔬菜的方法。孔子又說:「我不及種植蔬果的老園丁。」樊遲退了出去。

<文義>
1. 樊遲,孔子的弟子,姓樊名須,字子遲。
2. 稼:耕種五穀稱為稼。
3. 圃:種菜蔬之地稱之圃。
4. 老圃:指老菜農。
5. 用情:是誠實,以實情相對。

<思惟提綱>
1. 樊遲的特質為何?你具有樊遲的特質嗎?
2. 對樊遲的問題,夫子如何回答?夫子為何如此回答?
3. 樊遲對夫子的回答作了什麼樣的回應?樊遲聽懂了嗎?
4. 如果你是樊遲,你聽懂夫子要告訴你什麼嗎?你會如何回應?
5. 聖人的喜怒哀樂都是教誨,我們要如何聽得懂、看得懂呢?

〈讀誦〉 魏琳蓁老師  14'02"
 1. 今天進度,子路第十三 第4-1章慢讀、緊讀、背讀、串讀 10遍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 曰:「吾不如老圃。」
2.第3章~今天進度第4-1章  各章讀誦5遍  串讀 5 遍

第3章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第4-1章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 曰:「吾不如老圃。」<義理解釋>   /12’35”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 《論語.為政.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 《論語.顏淵.21》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3. 《論語.季氏.16》子曰「君子有九思: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二、重點摘記
【本文】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一)解釋文義
樊遲,孔子的弟子,姓樊名須,字子遲。耕種五穀稱為稼,種菜蔬之地稱之圃。老圃,指老菜農。用情,是誠實,以實情相對。本章講樊遲請教老師種莊稼之學。孔子說:“種莊稼,我不如老農呀。”意示是不要問。我樊遲又請教種蔬菜之學。孔子接著說:“種菜啊,我不如老圃呀。”樊遲兩次提問,都被老師拒絕回答,樊遲自覺無趣,悻悻然退出。樊遲離開後,孔子說:“這個樊須,真是一個小人啊!君子在上位,只要能好禮,民眾自然不敢不敬。只要能好義,民眾自然心悅誠服。能好信,民眾自然用真心和實情來對上。政治能做到這地步,四方民眾都會背負了他們的孩子前來投奔,那耕戶自然就日益增多,耕地就會越闢越廣,何須自己學種莊稼學種菜呀!”

(二) 本章是批判儒家者的依據
1.五四運動喊出打倒“孔家店”
自從五四運動之後,有人喊出打倒“孔家店”,批判孔夫子批判儒學的浪潮就是此起彼伏,時至今日,也沒有停息過!                                       2.理由 : 夫子瞧不起農民不重視農耕                                                        在眾多批判儒家的理由之中,其中有一條就是說夫子瞧不起農民或者不重視農耕,本章就是批判者的主要依據。

今天我們就來細細品讀千百年來備受爭議的這一章節,努力去探尋夫子本章的言辭想要傳遞的真實內涵到底是什麼?

(三) 樊遲特質:親近老師,喜歡問問題
1. 樊遲很親近老師不懂就問
學習論語過半了,對於樊遲,我們應該很熟悉,就像老朋友一樣,他在前面的章節曾多次出現,〈為政篇〉就出現了“樊遲禦”樊遲為夫子做車夫,可見樊遲與孔子關係還是很親近的,駕車途中,夫子告訴樊遲,我和孟懿子說,孝的內涵是“無違”,樊遲追問,“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 樊遲好問,先後三次問仁、兩次問知
我們會發現,樊遲有一個優秀的特質,喜歡問問題,而且問的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他曾先後三次問仁,兩次問知,才有了夫子對這兩個涉及儒家核心要義的問題多角度的開示和闡述。
3.本章樊遲的問不合時宜
不過這一次樊遲似乎問了不合時宜的問題,惹得孔子老人家很生氣,不僅冷言拒絕回答,還直呼其名訓示他:樊須也,小人哉。
4.後學者應感激樊遲勤學好問
不管怎麼說,作為後學者,我們都要感激這位勤學好問的先賢,為我們問了這麼多重要的問題,甚至還為此受到了老師的訓斥。
5. 樊遲也會問中老師心意
當然樊遲也有問問題問中老師心意的時候,顏淵篇第21章,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問崇德、修慝、辨惑,三個問題,夫子就很高興,誇讚他說“善哉問”。為了向樊遲致敬,藉學習本章之機,我們來了解一下樊遲的生平。

(四) 樊遲的生平 
1. 樊遲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中 
樊遲,是一位很特別的弟子,雖然沒有位列十哲,但也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中重要的一位,
2. 孔子去世後,樊遲繼承師業興辦教育
生於公元前515年,少孔子36歲,魯國人。孔子去世後繼承師業興辦教育私學。所以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的各個歷史時期享有較高禮遇。唐朝贈封他“樊伯”,宋朝追封“益都侯”,明朝則稱之為“先賢樊子”。
3.樊遲自幼貧窮,讀書刻苦,對農耕感興趣。
(五) 樊遲與冉求的關係 
講樊遲生平,不得不提到孔子另一位出色的弟子---冉求。
1.冉求是樊遲的上司
冉求既是樊遲的上司,又是樊遲拜入夫子門下的引薦人。公元前492年,冉求當時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途中,被季康子召用。到公元前484年,也就是他回到魯國7年多,有記載冉求官至季氏家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這一年,他舉薦了樊遲。
2. 樊遲輔佐冉求,立下赫赫戰功
並率領魯軍抗擊入侵的齊軍,樊遲果然不負所望,在戰鬥當中提出了重要的退敵策略,並被冉求採納,在戰局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輔佐冉求取得了全勝,立下了赫赫戰功。
而這一次大捷為冉求在季康子面前加重了砝碼,爭取到了話語權,為迎請老師孔子回魯奠定了基礎。
3. 冉求引薦樊遲,拜孔子為師
後來,孔子回到魯國後,冉求向老師舉薦了得力的下屬---樊遲,樊遲拜孔子為師,成為了冉求同門師弟。
4.從這段經歷,可以獲得幾個重要信息:
(1)樊遲與冉求關係緊密,而且被冉求高度賞識;
(2)樊遲未入師門之前,就與夫子結下了深厚的因緣;因為他的緣故,冉求才獲得了季康子更器重取得了話語權。
(3)樊遲從底層被冉求選拔上來,一定擁有很多優秀的特質;
(4)樊遲的身份其實是一位從政者,與冉求一起輔佐當時魯國的實際掌權者季康子。這些背景的信息對於我們理解本章理解樊遲與老師的互動,應該會有所幫助。

(六) 本章的學習 
本章很有意思,也有很多角度可觀察學習。首先,我們來研讀今天的學習進度: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1. 樊遲似乎無感且忽略老師的心意
我們會發現,孔子第一句回答“吾不如老農”就已經清晰的傳遞了對樊遲之問很不滿意。樊遲似乎完全沒有感知,或許他真的認為老師是不懂得種莊稼,於是又弱弱的發問如何種菜的問題;老師再次回答“吾不如老圃”之後,樊遲應該是感受到異樣的氛圍了,但樊遲再一次忽略了老師的心意,什麼也沒說,“樊遲出”,選擇了開溜。
2. 聖人的一言一行皆是教誨
老師前面這樣的冷言拒絕難道是為了讓弟子離開嗎?肯定不是。老師的不高興,難道只是為了表達不滿的情緒嗎?當然也不是,聖人喜怒哀樂,一言一行皆是教誨啊!
3. 老師生氣定有理由,學生不能拔腿就跑 
老師生氣定有生氣的理由,既然弟子的問題問得不對,老師當然會教你真正該問什麼問題,可是這個愚鈍的弟子什麼也不問了,拔腿跑了,這回可把老師給氣壞了。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大概樊遲還沒有走遠,老師可能就在後面手指著樊遲離開的方向開罵了:“樊須啊,你這個小東西真是不開竅啊,真是個小人啊”。
4. 要聽懂老師的話
從這裡孔子與樊遲師弟之間的互動,我們可以體會到作為弟子,真的要聽懂老師的話不容易,要特別用心去聽,不能只聽言語,還要察言觀色,要努力去聽言外之意。
5.反思對照自己,我聽懂老師的話嗎?
或許,讀本章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樊遲反應怎麼這麼遲鈍呢,竟然完全聽不懂老師的言外之意。可是,真實對照我們自己與人互動的狀況,我們又有多少時候能聽懂別人的言語,有多少時候能聽到別人言語背後的心意呢?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聽懂老師的話了嗎?聽到老師的心意了嗎?
6. 在老師面前要視思明、聽思聰
君子有九思,在老師面前如何才能做到“視思明、聽思聰”呢?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去思考,如果連老師的話都聽不明白,老師想要傳遞的內涵我們又如何能真正接受到呢?尤其是學習儒家這樣的心性之學。學習至此,我好像有點理解,孔門三千弟子中為什麼能被夫子完全認可的弟子只有顏淵一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