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路十三 第3章-2

3-1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3-2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白話>
3-1. 子路問孔子說:「衛國國君正等待夫子去輔助他治理國政,不知道夫子準備先從哪一方面著手?」孔子說:「那一定先要正名分吧!」
3-2. 子路說:「有這樣的事麼!夫子未免太迂闊了!何必正什麼名分呢?」
<文義>
1.   迂:迂闊,不合時宜。

<思惟提綱>
1.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子路如何反應?
2. 子路為何如此反應?對孔子說哪三個個字?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3. 孔子針對子路的反應,又如何回應?是對症下藥,因材施教嗎?
4. 學了這章 ,反思自己平時做評判時,是否有充分的證據支持?

讀誦/  魏琳蓁老師 領讀  /  9’18”
今天進度,子路第十三 第3-2章慢讀、緊讀、背讀、串讀 10遍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路第十三 第1章~今天進度,各讀5遍  、串讀 5遍 
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2-1仲弓為季氏宰,問政。 子曰:「先有司。 赦小過。舉賢才。」   
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3-1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3-2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義理解釋>子路篇-第3章(2)-義理解釋  /黃勇老師6’17”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論語.子路.3》: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2.《論語.為政.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論語.子罕.7》: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二、重點摘記
    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子路篇》第3章。上次我們已經了解了這段對話的歷史背景,今天我們就來看這段對話的意思。
(一) 解釋文意 :
 1.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路問孔子,“衛國國君輒希望您輔助他處理國政,您會先從哪裡著手呢?”
2.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孔子回答:“必須先正名。”
3.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路一聽老師的回答,就急了,有這麼做的嗎?老師您也扯得太遠了!這名怎麼正啊?“迂”就是遠的意思,不切實際。
(二) 子路對老師說話缺少應有的恭敬
1.可能在子路看來,老師一直在尋找施行仁政的機會,現在衛出公有意請老師,老師就應該馬上接受,何必去管衛出公得名是否正不正。
2.就算衛出公得國名不正,但已經即位四年了,現在再糾結名分,實在是太不實際了。
3.老師還糾結衛出公的名分正不正,怎麼可能被衛出公重用呢,又怎麼能有機會推行仁政呢?
4.所以他都替老師著急了。直爽的他,言語中似乎都缺少了應有的恭敬。
(三) 孔子不滿子路的反應,當下對症下藥
 1. 所以,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孔子對子路的反應是很不滿意的,當下針對子路的病,對症下藥、
 因材施教。孔子說:“子路,你太粗魯了,君子對於自己所不知道
 的事情,應該存疑。
2.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也曾如此教誨子路:“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一個人很清楚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就是真正有智慧。
(四)反思我們是否常常像子路一樣的反應
1. 我們常常像子路一樣,剛接觸一些事情,或聽到一句話,就誤以為自己知道了,就以自己的認知、經驗加以評判,並沒有覺察到自己的無知。
2.以公交車墜橋事件為喻
最近重慶公交車墜橋事件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尤其是在網絡上。(1)剛開始很多人將公交車墜江歸因於和公交車發生碰撞的私家車,偏巧這個私家車司機又是一位女性,於是很多人按照自己認知, 就腦補出事件經過:女司機開車違章,導致公交車為避讓私家車,發生墜江。於是很多人對無辜的女司機進行了無理的人身攻擊。
(2)後來有人將公交車司機的微信朋友圈發到網上,顯示該司機事發
前一天半夜唱K,於是又有許多人根據自己的認知,腦補出另一個版
本:公交車司機半夜唱K,導致第二天開車精神不濟,開車時困倦導
致墜江。於是又有很多人對司機進行人身攻擊。
(3)最後打撈的車載記錄儀顯示,公交車墜江的真正原因是由於一名
乘客和司機發生口角,並演變成拳腳相向,才導致車輛失控墜江,在
墜江前還碰撞了正常行駛的私家車。
(4) 這個事件雖然好像一波三折,但其實並不複雜。但為什麼那麼多人僅僅聽到一點消息,就立即得出自己的結論,並做出相應言行呢?

3.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又有多少類似的經歷,由於輕下評判,傷人傷己。我們在做出評判、得出結論的那一刻,都是覺得自己是知道的,自己的評判和結論是正確的。可實際上,我們輕易做出的評判、得出的結論往往是錯誤的,可惜的是我們已經根據錯誤的評判和結論做出了行為,造成了我們並不希望的後果。
(五)向孔子學習“叩其兩端而竭焉”
1. 如果我們能時刻提醒自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認真反思
一下自己做出評判的理由是否有充分必要的證據支持,向孔子學習
“叩其兩端而竭焉”,多方面觀察思考,才能真正清楚自己知道什
麼,不知道什麼。
2.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不輕言、不妄信,保持審慎的探索,開放地學習。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真正學習的開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