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路十三 第4章-4

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白話>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四方的老百姓就會背負幼子前來歸服,何要自己來種莊稼呢?

<文義>
襁:是把小孩綁在背上的布。
襁負:用長布帶將小兒縛在背上。

<思惟提綱>
1.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學什麼,而不是學種莊稼、種菜之事?
2. 樊遲冉求為什麼不用力推動孔子老師的為政之道?
3. 孔子用什麼方式讓每一個弟子都能趣向正道?
4. 做為學習者,最有效的求學之道是什麼?
5. 本章主要的宗旨為何,孔子要教導我們的是什麼?


<義理解釋>   李誠一老師 / 10’51”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禮記•學記》: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2.《論語.雍也.10》:冉求曰:“ 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3.《論語.公冶長.10》: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4.《孝經》聖治章,曾子說:“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聞過則喜“
5.《論語.子張.24》子貢曰:“無以為也! 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二、重點摘記
(第4-4章 原文)
“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譯文)
在上位的人真正做到禮、義、信,則天下的百姓,都會前來投靠,還用自己去種莊稼嗎?

(一) 孔子希望弟子,該學的是道,不是學枝末
1. 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真正在一門上學通了,
自然就能治國、平天下,做有利於百姓的事。
2. 孔子認為,政治改善是發展農業和經濟的必要前提。而政治改善的根本之道就是教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必須要做的大事,而且這件事很難做,也很少有人願意做。
6. 孔子要來做,孔子傾盡畢生精力都在做,不僅自己做,更寄希望孔門眾弟子一起做,一代代傳承下去做。而種莊稼、種菜之事,有太多人可以做。
7. 作為孔門弟子,老師不希望他們的學習在枝末上轉,不要分心去學這個、學那個,為了吃,你要去學種莊稼,種蔬菜,為了穿,你要去學織布,學裁衣,為了看書,寫字,要去學造筆,學印刷,人生在世,要學的東西豈不是太多了,你能學得來嗎?能學得完嗎?大好的光陰,就這樣分散掉了,最終一無所成。於真正該學的道,卻不得其門而入。
8. 樊遲、冉求作為參政者,老師尤其寄予期望,如果他們都把握不住老師的為政之道,如何能正確的影響當權者呢?老師豈能不著急?!

(二)樊遲冉求沒有悟到真正道的美妙,故不力推動
1. 其實,跟隨老師身邊的這些弟子不是不明白老師的為學為政之道,但是除了
顏回於夫子之道達到 “無不悅”的境界,其餘弟子與老師的境界,相差甚遠,無法達到老師洞徹天道、從心所欲的程度。
2. 冉求、樊遲在季康子身邊任職,一定向季康子建議過很多夫子的政治主張,卻常常會不被採納。
3. 老師周遊列國、屢遭失敗,自己又推動無力,弟子的信心就難免動搖,會生諸多疑惑,會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老師教的這些道理可行嗎?適合當前的形勢嗎?也會生出自己種種的見解和主張。樊遲請學稼,大概就是其中一種主張吧。
4. 《雍也篇》十一章,冉求對老師有過申辯,冉求說:“ 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我不是不歡喜老師的道,是我的力量不足啊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老師說:什麼叫力不足,如果真是力量不足的話,那應該是你已經用盡了全部的力量,走到了中途,力量耗盡而不得不廢;你們現在的狀態是,自我設限,根本還沒有盡到自己的努力。
5. 所謂的力不足,只是藉口而已。或者說,你們根本沒有領悟到真正的道的美妙,所以不堅定。

(三) 孔夫子以適宜的方式引導每一個弟子趨向正道
1. 學生對老師的道信心有動搖,有自己的想法。老師對於弟子的狀態、弟子的
疑惑,自然看得很清晰。對於樊遲請學稼、請學為圃背後的想法、真實的用心,夫子不可能不察覺。
2. 我們看到孔子對於樊遲特別嚴厲,不僅沒有給好臉色,而且拒不回答,甚至
在離開之後,還斥之為小人。當面不教導,卻等樊遲離開之後,由其他的弟子轉述的方式教導樊遲。
3. 對於老師的表現,我們可能會不太理解,其實,這都是老師對於學生的用
心之處。老師的喜怒哀樂都是為了一個目標:用更適宜的方式,引導弟子趨向
正道。
4.“關愛教育”裡有一句話:必須認識到引導一顆心非常的不容易。
5. 孔子的弟子們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都有,老老少少的都有,每個人出生不
同、背景不同,不同的根性、不同的習性、不同的慧力,想像一下孔子要引導這麼多弟子是何其的辛苦,真是非聖人不能為之。
6. 除了樊遲之外,夫子對於很多學生,都有過嚴厲的批評,包括位列孔門十哲
  的宰我、子貢、子路啊。批評最為嚴厲的大概要算宰我了,孔子訓斥宰我:朽
  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竟也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了。
7. 除了顏淵之外,大概這些弟子們都被老師嚴厲批評過。可是重要的是,這些
  弟子在老師的引導下,後來都成了孔門的傑出代表,受後人景仰。

(四) 完全的放低自己是最有效的求學之道
1. 歷史上很多優秀的學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可以堪受老師最嚴厲的批評,
  甚至責罵。
2. 《孝經》聖治章,曾子說:“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真正的教育,
  應該是該嚴的時候要嚴,該關愛的時候也要用心關愛。
3. 作為弟子完全的放低自己,如果遇到了信任的好老師,就要把自己徹底的交給老師,這才是最有效的求學之道。
4. 假使我們真的能理解老師的心意,理解弟子求學之道,大概能被老師罵一頓,也是一種幸福吧!
5.其實,不只是對老師,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人,把別人的指責看成是對自己的策勵,看成是對自己的幫助,學習子路“聞過則喜”的心態,修學之路也定會突飛猛進的!
6.試想想,指責我們的人,都成了幫助我成長的老師了,我們的提升該有多快啊,我們的人際關係該有多好啊!

(五) 本章宗旨:勸勉我們要有大心量,要心懷天下,要修己安人
1. 回到第一天學習,曾提到五四運動之後,常有人以本章為由指責孔子不重視農業、貶低農民為小人等種種誤解,甚至攻擊。
2. 通過學習討論,不難發現本章的主要宗旨,孔子是要教我們要有大心量,要心懷天下國家,學習修己安人的學問。
3. 孔子勉勵我們學習儒家,不要學做小人儒,要做君子儒。
4. 樊遲向孔子學種菜、種莊稼,孔子不僅不教他,反而批評他,說他是小人,是為了引導弟子擴大心量、放大格局。
5. 這裡小人不是壞人,是心量小,眼光短淺,不能夠發大心,去治國、
   平天下。
6. 反之,如果有大心量,為了治國平天下,為了利他而學習,不管做哪一個行 
業,在哪一個崗位,我們都稱之為大人。
7. 隆中山里曾經隱居了一位農人,諸葛亮,他心懷匡扶天下之志,密切關注時局,對天下形勢瞭如指掌,後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輔佐劉備三分天下,建立蜀國。成為名載史冊的一代名相。這樣的農人我們誰敢說他是小人呢?自然就是大人!

(六)總結
1. 相信如果真正深入論語內涵的研討、學習,各種對於孔子和儒家經典的誤解會自然消除。對於傳統文化可以討論,也可以質疑,但不應該肆意攻擊。
2. 如果不了解經典內涵而妄加批評,會阻礙很多人對於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這是對中華文明傳承的一種損害,而且是傷及根本的損害。同時,對評判者自身也是一種損害。
3. 《論語.子張篇》二十四章,子貢曰:“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說,孔子就像日月,我們怎麼能夠毀傷到日月的光輝呢?只是自不量力而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