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顏淵十二 第22章-4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
<白話>

子夏說:「這話涵義多豐富呀!舜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出皋陶,舉用他,不仁的人就都遠離而去了。…」

<文義>

1. 皋陶:傳說中舜時掌握刑法的大臣。
2. 遠:動詞,遠離,遠去。

<思惟提綱>

1. 子夏說夫子的話涵義豐富,「富哉言乎!」,請問「富」在哪裡?

2. 子夏引證甚麼史實對夫子的話,進行闡述?

3. 「選於眾」與「舉直錯諸枉,舉枉錯諸直」有何關聯?其影響  力為何 ?

4. 為什麼「舉皋陶,不仁者遠矣」呢?

5. 舉直有哪三個功效 ? 學了這章,對您在選人用人時有何啟發 ?
 





<義理解釋>顏淵篇-第22章(4)

一、引用經文

1. 何休《春秋公羊解詁》:「隱公三年,卿大夫任重職大,不當世;為其秉權日久,恩德廣大,小人居之,必奪君之威權。」

2. 何休《春秋公羊解詁》:「隱公元年,春秋時,廢選舉之務,置不肖於位,……至於君臣忿爭出奔,國家之所以昏亂,社稷之所以危亡。」

3.《春秋公羊注疏•隱公卷二》:解云:案《曲禮下》云「諸侯相見於隙地曰會」,故定十四年注云「古者諸侯將朝 ... 小人居之,必奪君之威權,故尹氏世,立王子朝;齊崔氏世,弒其君光,君子疾其末則正其本 ...尹氏世立王子朝,齊崔氏世弒其君光”

4.《論語•為政•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5.《蕅益大師•論語點睛》:「惟格物誠意之仁人,為能舉直錯枉。可見民之服與不服,全由己之公私。不可求之於民也。」

6.《公羊傳‧隱公三年》:「世卿, 非禮也。」 漢何休注:「明君案見勞授賞, 則眾譽不能進無功;案見惡行誅, 則眾讒不能退無罪。」

二、重點摘記

 (第22章第4段 原文)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ㄧㄠˊ),不仁者遠矣;」

(一) 解釋文意

1.富哉言乎

樊遲向子夏請教:“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是什麼意思?”子夏一聽就讚歎道:老師的話內涵太豐富了!

2.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

舜帝統治天下的時候,他在眾人之中選舉,提拔出皋陶做國家最高的司法長官。皋陶被舉用以後,不仁的人就都遠離了。
這裡“遠”不是指離開。而是遠惡行、不仁之人感化遷善,變成正直的人了。

(二) 子夏為何能如此讚嘆夫子

1.我們看樊遲一問子夏“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是什麼意思?子夏就馬上讚歎老師的話“富哉言乎!”,這讓我們有點吃驚,因為我們實在 不明白夫子的話富在哪裡?

2.接下來,子夏馬上以史實為例證對夫子的話進行深刻的闡述,而且一下子就舉出兩例子。這就更讓人驚訝了!

3.這說明子夏不僅深刻理解夫子的言教,而且他自己的知識儲備也十分豐厚。

(三)子夏引證實例

1.“舜帝舉出皋陶做最高司法長官”,這就是'舉直錯諸枉',而“不仁者遠矣” 這就顯現了'能使枉者直'的功效。

2.“舜舉皋陶,而後天下大治。”這就是“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的實例。

(四)皋陶的豐功偉業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皋陶這個人:

1. 上古四聖之一

他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非常有功德。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2. 中國的司法鼻祖

還有一點比較特別,他是中國的司法鼻祖。《史記》《尚書》《荀子》《後漢書》等等很多書對他都有記載,歷朝歷代的人民對他都是無上崇敬。

3. 主張德政

政治方面他主張德政,認為施政的關鍵在於提高執政者的品德修養,強調君主群臣的修身應該由上而下。

4. 制定公職人員的標準

為官要具備三六九德,三德是要求卿大夫的、六德要求諸侯、以九德要求天子。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考察、選拔公職人員的標準。

5.強調德治與法治結合

他強調德治要與法治相結合,史籍記載:“皋陶造獄而法律存”他制定了刑法,夏朝的禹刑,商代的湯刑,都是從皋陶的'五刑'發展而來,這比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還早三、四百年。

6. 主張刑教兼施

他主張刑教兼施,明於五刑,以弼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教,教育人們懂得五種最基本的關係。對有罪的人先曉之以理,不聽教化,再繩之於法。

7.制定五禮

文化方面他制定五禮:及、兇、均、濱、嘉。吉,祭祀之禮;兇,喪禮;賓,部落聯盟之間的聘享之禮;軍,組織氏族、約束大眾成軍之禮;嘉,飲食男女之禮。

8.皋陶的思想被孔子發揚光大,創立儒家學說

這些成就,在上古時期的出現是非常不容易的。講到這些,我們學儒家文化的人就熟悉了,就是他的思想後來被孔子繼承和發揚光大,創立了儒家的理論學說。

9.強調治國關鍵在用人

他強調治國關鍵在用人,必使有德有知、正直的人得以重用,才能治理好國家,如果“非其人居其官,勢必要天下大亂。

(五)當時的卿大夫是世襲制

1.子夏舉皋陶被舉用,來印證“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裡面就有子夏對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思考了。

2.孔子時期,在上位的卿大夫都是世襲的

 (1)《公羊》上何休說:“當春秋時,廢選舉之務,置不肖於位。”不用選舉,有一些不講道德的人一直身居高位,這就導致君臣忿爭出奔,國家昏亂、社稷危亡。

 (2)比如說:“尹氏世立王子朝,齊崔氏世弒其君光。”這都是用人“世襲”導致的。

 (3)卿大夫這個職位任重職大,秉政久,恩德廣,小人居之,最後必奪君子權威。 

 (4)君子疾其末則要正其本,導致國家昏亂、社稷之危亡的根本就是卿大夫的世襲制,就是舉直錯諸枉的用人之法不能施行。

(六)人才的舉用不能世襲而應選賢

1.夫子說'舉直錯諸枉'就是以明大法,人才的舉用不能世襲,而應該是選賢,有國者以不能知人善用為大患,這是孔子當時就有的先進思想。

2.“選於眾而舉”,在眾人之中選舉 而被舉的人上來之後,真的就帶領整個社會風氣發生改變,讓壞人改枉為直。這作用就大了。

3. 君子舉直錯枉,可以影響天下人的改過遷善

我們知道一個人改過遷善是多麼的不容易,可是在上位的君子只要在用人之際“舉直錯枉”不費力氣的,就可以影響天下人的改過遷善,這是一個多麼大的智慧善巧。

(1) 〈為政篇〉魯哀公問“怎樣能使百姓服從”時,孔子回答:“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 好直惡枉可以說是人之常情,就是壞人他也喜歡直的人。所以,所舉用的人是否正直,這就關乎民心的向背,關乎民眾對政令的認同,也影響著為政的效果。

(3)指鹿為馬的趙高、閉塞言路的李林甫的舉用就是'舉枉錯諸直',邪枉之人被舉,他們為了個人私慾、就敢顛倒是非黑白,讓天下大亂。只有讓正直的人身居上位,統攝邪枉的人,其位方正,其令方行,民眾才能心悅誠服。

(六) 本章結攝(小結)

1. 舉薦者沒有知人之明,辨不出直枉

這個道理雖能夠理解,可是施行起來並不容易:現實生活中,正直的人往往不受重用。當然,這有可能是舉薦者沒有知人之明,辨不出直枉,被看似善良正直的人蒙蔽了。

2. 舉薦者立心不光明正大,會被小人利用

但我認為關鍵還在於領導者自己,如果舉人之人立心不能光明正大,私心一重,小人就會利用他的私心滿足他的慾望。

3.公案:安史之亂

(1)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後與裴士淹點評宰相,提到李林甫時他說“妒賢嫉能,無人能比。”裴士淹說:“陛下知道,為什麼還讓他當這麼久的宰相呢?”玄宗聽後,默默不語。

(2)最初唐玄宗也是選賢拔能,任用了姚崇、張九齡等千古賢相,把朝廷治理的繁榮穩定,萬國來朝。可是,後來他舉用李林甫楊,國忠後,政治黑暗經濟衰退,最終導致“安史之亂”。

(3)唐玄宗為什麼會重用李林甫?為什麼李林甫最能得他信任?就是因為李林甫牢牢抓住了玄宗的慾望。他結交宦官后宮,把皇帝每天的言行打探的清清楚楚,皇帝一開口,他就知道皇帝要什麼。並以他最高興的方式辦成,當然讓唐玄宗高興了。

4. 明君用直臣,昏君用枉臣

(1)君主舉用人才,用直者還是用枉者,全憑自己決定。明君就會用直臣,昏君就用枉臣。

(2)什麼時候明?能不能一直明下去?這就只能靠舉人者自己崇德、修慝、辯惑,勤行檢點了。

(3)如果舉人者自身邪枉不正,不能誠意正心,那麼自然感召來的盡是邪枉之人。知人枉直,先要知己直枉:

5. 惟格物誠意之仁人,能舉直錯枉

(1) 蕅益大師說: “惟格物誠意之仁人,能舉直錯枉,可見民之服與不服,全由己之公私,不可求之於民也。”

(2)明君案見勞授償,則眾譽不能進無功;案見惡行誅,則眾讒不能退無罪。

舉直錯諸枉,是需要有辨識賢才和佞才的大智慧,是智者之能事;能使枉者直,則符合修己安人的仁道精神,是仁者之善舉。

6.舉直是知人用人的標準,是天下治平之要務

舉直有三個功效,第一能直人,能使枉者直;第二,能讓民服;第三,遠不仁。

所以舉直就是天下治平之要務。直到今天,夫子這一知人用人的標準仍然具有超越時空的時代價值。

沒有留言: